更多教育主管部门、学校、教育企业、个人用户的合作首选,共创智能教育时代。
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觉醒
要求获得接受全面性教育的权利
“确保每一次怀孕都合乎意愿,每一次分娩都安全无恙,每一个年轻人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。”这是联合国人口基金长期关注性与生殖健康,并为之而努力实现的愿景。
要想实现这个使命,普及全面性教育是关键一环。当年轻人从小就建立起性健康的意识,步入成年后便自然有了负责任的性态度,而且会在关乎性与性别、人际关系等问题上做出明智抉择。
那么,到底什么才算全面性教育?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性教育最合适?接受过性教育和没接触过性教育的年轻人会有什么差别?
“我的身体,我的生活,我的世界”
当今世界,性传播感染、非意愿怀孕、社会性别暴力以及性别不平等,依然威胁着年轻人。
除了关注全球人口动态数据,联合国人口基金长期以来还特别关注性与生殖健康。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,优质教育、良好健康和福祉、社会性别平等和人权在本质上不可分割。
如今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觉醒,并要求获得接受全面性教育的权利。“每一次怀孕都合乎意愿,每一次分娩都安全无恙……”联合国人口基金意在中国乃至世界实现这项使命。
在中国,联合国人口基金与腾讯青年行共同发起了一场主题诗歌征集,邀请大家用诗歌表达年轻人需要的全面性教育。短短14天,就收到了300多首原创诗歌。
前不久,4位青年代表带着作品和性教育专家一起,参与“我的身体,我的生活,我的世界——全面性教育”对话活动,共同探讨性教育话题。
活动主题为何如此贴近年轻人呢?其实,这是联合国驻华系统与腾讯共同主办的“中国青年对话未来”系列活动的第一场,系列活动共有11场,将通过“腾讯青年行”小程序平台陆续与公众见面。
作为联合国与青年之间重要的对话交流活动,今年又值联合国成立75周年,中国青年们通过腾讯青年行的平台,向联合国驻华系统提交诸多社会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。
在此次首场活动中,青年代表们的诗歌或以经典影视为灵感,或从亲身经历出发,或结合支教的经验,角度各异,情感真挚。
“它是关于身体的广泛课题,从诞生直至死亡,而非仅指一类行为。它是关于生活的常识,包含自尊自爱,而非仅是面红耻辱。”写下这句诗的,不过是位年仅15岁的中学生。
在解决性教育缺失的问题里,年轻人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?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洪腾博士指出,他们需要有更好的知情权,接受到更多的全面性教育,以开放的态度来吸纳这些知识。
一棵树苗迟早会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。当年轻人接受了全面性教育,每一个年轻人都可以参与到全面性教育传播中,不仅仅让自己受益,也让他人受益,让社会受益。
洪腾博士指出,全面性教育是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的关键,它有助于发挥年轻人的潜能,从而建立起一个包容和性别平等的社会。
全面性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?
在中国包括世界上的其它国家,对于全面性教育有着较多争议,而且态度往往消极,很多时候,全面性教育甚至被忽略被忽视了。
对年轻人来说,接受全面性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,问题有多关键就有多迫切。
▏涵盖人的出生到死亡
年仅15岁的北京中学生史虹芬,发现从很小的时候,性这个话题就是周围所有人约定俗成的忌讳。直到上五年级时,才从一本有关青春期生理健康的书中,了解到这个字的含义。
在那之后,史虹芬发现身边的人对于性的理解大多都是片面而模糊的。由于性教育的缺乏,他们潜意识中会将性定义为某一特定年龄段的事情。
性原本不是这样,而是从生命的诞生一直延续到死亡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文利指出,全面性教育涉及的学科较多,在跨学科的教育当中,又涉及知识、技能、态度和价值观,所以是内容广泛且涵盖人从出生到死亡全生命周期的教育。
对于全面性教育的定义和边界,联合国于2018年发布了《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》(修订版),纲要把全面性教育划分为8个核心概念,包括关系、价值观、态度与文化,暴力与安全保障,健康福祉、技能、人体与发育,性与性行为,性与生殖健康等。
全面性教育是一个基于课程,探讨性的认知、情感、身体和社会层面意义的教学过程。对性的正确认识,能够帮助年轻人更好地知晓自己从哪里来,以及清楚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应当怎样做。
刘文利指出,全面性教育不仅仅是在传递知识,还要培养年轻人对待性积极美好的价值观,在全面性教育当中应提倡尊敬、平等、包容、多元、不歧视等价值观。
▏需要孩子与家长共同的合力
无论是哪种教育,都不是单方面的学习,另一方就可以当甩手掌柜。全面性教育也是如此,需要孩子与家庭、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合力。
大学生张锦在看完韩国电影《素媛》、《写给15岁的信》后,获得写诗的灵感,试图安慰那些曾经受到性侵的朋友,消解她们身上痛苦、挣扎、自卑等诸多消极的负面情绪。
对孩子来说,性的陌生、羞愧与恐惧,容易引发自闭。保护豆豆儿童性教育平台创始人胡佳威认为,只要孩子们积极地寻求帮助,在家人朋友以及专业人士的帮助下,会有很大可能走出阴霾。
于家长而言,对性的避而不谈并非合理态度。比如小时候跟父母一块看电视,看到亲吻的镜头,全家人都开始换台。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国际部的李立鹤认为,作为成年人,也要和年轻人探索和讨论性话题,帮助年轻人更健康地生活。
年轻人还需要社会各界创造有利的环境,减少各种阻碍并加大投入,确保他们可以获得适合其年龄和发展阶段的、具有文化敏感性以及基于循证基础的全面性教育。
全面性教育是个宏大概念,涵盖整个社会关系,包括防止出现性侵、性传播感染、不符合意愿怀孕等内容,整个社会因而都需要参与进来。
▏谈论性首先要坦然地脱敏
带有禁忌色彩的性,使得在做全民性教育的过程中,首先要让年轻人坦然地脱敏。
大学生李佳真去年前往甘肃省杨树小学进行支教,她开了一个关于身体方面的拓展课,不过因为都是些小学生,她也没有办法教太多。
李立鹤指出,在学校开展正规的性教育是非常困难的,分散在小学、中学零零散散不同课程里的生物课、生命课,学生们得到的教育是碎片化的教育,而且只能称之为健康教育。
到了青春期后,家长有一个强烈的意识,即男女有别,希望性教育课能够分开来上,会避免尴尬。比如讲到青春期男生发育特征的时候,高年级男生会起哄,女生就比较害羞。
爱本源性教育机构创始人陈静表示,在开展性教育的过程中,会尽力跟校方、家长沟通,把男生和女生放在一起上课,因为男生其实也想要了解女生,女生也想要了解男生。
陈静指出,做性教育有个非常重要的目标,就是希望大家谈到性的时候能够做好性的脱敏,能够坦然来谈性,而不是面红心跳满脸的尴尬。
回到联合国驻华系统与腾讯共同主办的“中国青年对话未来”系列活动,它旨在推动良好健康和福祉、优质教育、性别平等等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,而数字科技可以很好地促进社会公益。
作为腾讯、联合国驻华系统与中国青年之间重要的对话交流活动,中国青年们通过腾讯青年行的平台,助力社会公益更加开放,信息更加流畅,科技更加向善。
科技最核心的向善价值,即在于助力一个更美好社会的形成,这也是腾讯“科技向善”使命愿景的现实注解。
拿什么捍卫网络原住民的数字权益?
“嘿!今天你上网课了吗?”这句寒暄如今成了00后、05后圈里的“黑话“,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袭来,网络学习彻底从幕后走到了台前。这群00后、05后青少年,他们是地地道道的网络原住民,生下来就伴着网络成长,网络就像是他们身体里的一个器官一样密不可分,如何让网络这一“器官”在青少年身体里健康运转呢?或许,在近日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腾讯共同主办的“洞见未来:我为数字权益代言”线上对话活动上,可窥见一斑。年轻人要求的“全面性教育”,到底是啥?
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觉醒 要求获得接受全面性教育的权利 “确保每一次怀孕都合乎意愿,每一次分娩都安全无恙,每一个年轻人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。”这是联合国人口基金长期关注性与生殖健康,并为之而努力实现的愿景。“中国青年对话未来”系列活动共收集提案10361份
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(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王聪聪)“中国青年对话未来”系列活动最后一场——“2020青年联议会”近日召开,以推动中国青年参与讨论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。活动由联合国驻华系统与腾讯共同举办。版权所有 ©2025 亿校安渝ICP备20007226号